欢迎来到明法刑事团队!

在线咨询 |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明法刑事团队 >合同诈骗罪

团队介绍

 陈维崧律师(电话:139-2220-6869),组建的明法刑事团队,大量无罪、取保、缓刑成功案例,尤其擅长毒品、诈骗、职务侵占、非法集资、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等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案件辩护。&nbs... 详细>>

在线咨询

联系我们

律师姓名:陈维崧律师

手机号码:13922206869

邮箱地址:13922206869@139.com

执业证号:14401200110249151

执业律所: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

联系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周大福金融中心(东塔)29层、10层、11层(1101-04)

合同诈骗罪

怎么认定合同诈骗罪中的欺骗行为

摘要:怎么认定合同诈骗罪中的欺骗行为?采取欺骗行为订立的合同尽管表面上存在,但合同仅仅只是行为人实现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目的的手段。

合同诈骗罪的欺骗行为的实质是使合同对方当事人产生认识错误并进而处分财产,欺骗行为与受骗者的财产处分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合同诈骗行为人的欺骗行为,受骗者便不会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在这里,采取欺骗行为订立的合同尽管表面上存在,但合同仅仅只是行为人实现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目的的手段。

从合同目的上,欺骗行为必须是使合同对方当事人实施财产处分为内容的。即使使对方当事人产生了错误认识的行为,如果不是以实施财产处分为内容,也不能说该行为属于合同诈骗罪中的欺骗行为。

兜底条款的争议颇多。将司法实践中千差万别的合同诈骗犯罪手段纳入合同诈骗罪,最大限度地保护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但该项兜底条款也有着极为明显的缺陷,因其过于概括的规定而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罪刑法定,导致在合同诈骗罪与非罪司法认定中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针对合同诈骗犯罪案件的复杂情况,在法律条款难以穷尽千差万别的合同诈骗行为方式的情况下,在合同诈骗罪中保留兜底条款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了不违背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防止该兜底条款被无限度地扩大,应对“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的有关行为方式予以限定,以免造成刑罚的滥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同时,部分文章和信息会因为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的变更失去时效性及指导意义,仅供参考。

手机号码:13922206869

联系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周大福金融中心(东塔)29层、10层、11层(1101-04)

技术支持:网律营管